查看原文
其他

时时可死,步步求生|你知道她导演了西游记, 却不一定知道她的真情怀

2017-04-18 青草令 善友筹


 “唐僧取了经回到通天河边,梦见黄风大王等妖魔向他索命。唐僧醒来,叫三个徒弟驾云把经卷送回大唐。自己念动真言,把想吃唐僧肉的冤魂都召请来。他自己动手,把身上的肉割下来布施给他们吃。一切冤魂吃了唐僧的肉,都得超生极乐世界,唐僧的肉布施完了,他也成了正果。”——胡适


 

两个月前, 当我采访六小龄童老师时,曾问过他一个问题:


杨洁导演曾在一篇文中写过为《西游记》拍摄立下汗马功劳的“白龙马”的凄凉后半生,很多人由此感怀, 当年聚首在那部剧的不少中国顶级“老戏骨“,而今都已不在人间,您如何看待这其中的世事无常、沧桑变幻呢?

 

他只从容地说了一句:“《西游记》中的白龙马,是默默无闻,默默承担,终成正果的。人活着,是有使命的,重要的是有没有在承担中完成使命……“

 

如果说,每个活着的人其实都可以担负某种使命, 只是很少有人能发现这种使命,并承担它, 完成它的话, 杨洁导演,很显然是“少数人”中的一员。


关于杨洁导演的报道,几乎每一篇都必提的,是她的直爽,得罪过权贵的性格, 用《西游记》作曲许镜清的话说,是“直来直去”也“智慧超人”。

让我们从她的过往点滴中来看一看,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是如何并存在她的生命中, 并铸造出了灿烂人生……


回首来时处

杨洁的父亲杨伯恺年轻时同周恩来总理等人一起去法国勤工俭学回来,回国之后参加了1925年-1927年的大革命。革命失败,杨父与党失去联系,不得不开始了地下工作,在上海开了一家专门出版进步书籍的“辛垦书店”,主攻翻译国外革命理论书籍。

杨洁的父亲杨伯恺

1929年的春天,杨洁呱呱坠地,开始了一段并不怎么快乐的童年。

 

她从小到大只上过三天小学,六天中学,几乎没有体验过校园生活,也没有同学玩伴,并且对数学一窍不通,因为父亲说数学没有用。

 

但,这并没妨碍她,在异常严格的父亲的带领下博览群书。还不到三岁,父亲便教她识字,些许认识几个字,就让她读小学语文课本,《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稍长几岁, 便开始读鲁迅的《呐喊》《彷徨》,并且要求每天都要写日记,最少五百字。她12岁就会背红楼梦诗词,熟读四大名著,以及《战争与和平》《简·爱》《贵族之家》《母亲》等国外巨著。还常随母亲去看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魂断蓝桥》《法国艳后》等精品,就是那时在她心中扎下了根。

 

她想从事文艺创作, 父亲却想让她和自己一样投身革命,直到她的文艺作品不断发表,父亲才同意,“去延安上‘鲁艺’,搞艺术去吧。”

 

在延安时的杨洁

然而,延安并不是人间天堂, 在男女比例四十比一的当地, 她无可避免地被男同志从追求到死缠烂打。倔强的,从来不愿屈从于任何压力与束缚的她,离开了许多人心中的圣地, 来到了张家口华北联大。

 

她在这里的生活过得很开心,还加入了文工队。可是好景不长,有一天她在读早报的时候,突然看到一则消息,上面写着“著名民主人士杨伯恺在成都被捕入狱”,正是她的父亲。得知父亲被捕入狱,母亲情况不明,她的第一念头,是找工作,自立。刚巧这时有一位晋察冀电台的播音员找上门来,问她愿不愿意去电台面试。就这样,杨洁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台长姓黎,他的妻子是台里的编辑。黎台长对杨洁格外照顾,在得知她父亲被国民党抓捕监狱时还鼓励她加入共产党,来接替父亲的革命工作完成他的心愿。杨洁备受感动,当即写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了党员。

 

后来, 济南电台成立, 她随黎台长来到了济南,原以为这只是领导的器重,不成想,已婚的台长却是对他暗生情愫。

杨洁跟其大吵一架,被以“不服从组织”之名开除了党籍。但她毫不在意这些,甚至在大会上织起了毛衣。她不媚权贵, 不屈从压力的性格,从那时起,便已无可更改。后来, 青岛台招收播音员,她在第一时间报了名,通过之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济南。

 

1957年,“反右”开始。杨洁身边许多德高望重的人都被打成了“右派”,在她还来不及感慨的时候,矛头又指向了她。罪名是对党不满,对领导不尊重,有小资情调。按惯例,挨批的人只能低头检讨,不能反驳,不然会 “罪加一等”。她却在会上痛快淋漓地对那些污蔑她的人作了长篇反击,有理、有利、有节的发言,居然令那些攻击她的人哑口无声,“右派”楞是没划成。 




敢问路在何方

1981年,央视领导问:“让你拍《西游记》你敢不敢?”

 

这一句话,掀开了她困难重重的六年时光, 也将她的后半生与西游记紧密相连。

为了找到符合剧组要求的场景,杨洁带领团队前期采景,他们在两个多月里跑了六七十个景点。当时九华山、张家界等名胜景地尚未开发,山路奇险无比,上山后又常无处餐宿,吃尽苦头。实地拍摄时,整个剧组成百上千号人的生活起居更是艰苦,馒头咸菜成了家常便饭。大家却乐在其中。偶尔每人多几毛钱补助或加餐两瓶啤酒,全剧组都会欢天喜地。

1986年,《西游记》试播十一集,引起轰动, 没想到, 这非但没有为剧组带来更多的支持,反而引来了嫉妒与指责。 因一句,“拍得太慢,乱花钱”,中央专门出动了调查组。 调查结果是不但没有发现乱花钱,反而觉得剧组太苦,又给他们加拨了一百万,购置一台新摄像设备。但是此后没多久,杨洁仍被台里要求停拍,说是十五集已经花掉了三百万,预算用光了,不打算继续投钱给《西游记》剧组了,这部经典之作,眼看要“腰斩”。

 

杨洁开始走上了自筹资金之路,成了中国第一位女制片人, 这个“第一”中,含着无限的辛酸与从不向命运屈服的刚强。

 

她拿着一集90元的工资,拍成了这部三十年无人超越的经典, 她顶着不可想象的压力, 对每一个艺术细节负责。 在领导质疑配曲太过洋化,没民族特色时, 她的回应“要我管, 就别插手,否则你自己来”“《西游记》是神话剧,不受任何时代与地域限制”, 使得那著名的“登登等登”得以传扬至今。

 


时时可死,步步求生

杨洁导演离世,许多人流泪不舍, 我却想起,她亲笔写下的一段关于死亡的文字,充满了宁静与安详……


“1963年春节过后的一天。中午吃完饭,我在上班前,照例要休息一会儿。那天,保姆没有把蜂窝煤炉端出去。我就睡了。

 

也许是多年养成的习惯,我的脑子里似乎有个生物钟,一到时间,就自动醒来,从不会因为睡觉误事。这次也是一样。我睡了十分钟,起来拿着提包就出门。可是刚到下楼的扶梯那里,我就失去了知觉。

 

我感觉从未有过的舒服,觉得自己变得轻飘飘的,失去了重量感,向上飞呀,飞呀,向着前面一片白光飘去。

 

这时,耳边听到有人在叫:“杨阿姨!杨阿姨!快拿醋来!快掐人中。”

我奇怪地向下面看去:“谁在叫我?”

 

这时我发现自己飘浮在我家楼梯间的上方。在我身下约两层楼高的地方,邻居白大妈和她的儿子们正围着一个躺在地上的人体呼叫着,忙碌着,我仔细一看:原来那个人是我!我正在惊奇:我明明在这里,他们叫什么?

 

 ——杨洁

 

或许, 是因为曾洞彻过生死间的“不过如此”,使得她对人生无所畏惧也自在从容。

 

 

西游记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取经路上,唐僧来到了 木仙庵,里面有几个变作仙风道骨老人的妖怪,非拉着唐僧作诗联句。在原著里,他们你来我往,共作了七首律诗。而在电视剧里,颇具功力的杨导,却只保留了一首,恰是最体现自在禅心的一首。

 

禅心似月迥无尘,诗兴如天青更新。

半枕松风茶未熟,吟怀潇洒满腔春。

 

《西游记》虽是她的成名之作, 不朽巅峰, 她却说,自己最喜欢的是《司马迁》……或许是因为那忍辱负重的一生像她……

 

她的人生九曲十八弯, 在面对权贵时,她曾横眉冷对;在面对死亡时她曾安详从容。


风雨阴晴任变迁后,是“吟怀潇洒满腔春”!

 

时时可死,是豁达;步步求生,是承担!

 

当大家都在用《敢问路在何方》来纪念杨导时,我却想引用西游中的《取经歌》作为此文的终结:


一年年含辛茹苦经冬夏, 几万里风霜雨雪处处家。 


取来了真经,回返我华夏。 鬓添白发, 减损韶华, 战胜了八十一难心不老, 赢得了世代传颂是酬答。 人生总有限, 功业总无涯。 功业总无涯。


 休夸说妖魔鬼怪全打怕, 莫提起险山恶水都平踏。 又一条征程, 正摆在脚下。 自度度人, 自觉觉他, 要把这真理妙谛播天下, 要让我九州处处披锦霞。 人生总有限, 功业总无涯。 功业总无涯。


人生总有限,功业总无涯……

杨导,走好!


荐读:独家《令类专访》


【缘起/心路】

她说, 红楼梦不算悲剧,挨骂像吃冰糖……


经典人物篇

【六小龄童

他是延续了三十年的传奇,却想超越自己亲手缔造的高峰…(令类专访08)


【姬玉居士】

她是红楼中最冷艳的花,告别繁华后,带着许多人,步入了智慧之海…(令类专访016)



更多高僧贤达故事……

扫码关注,分享精彩


访高僧贤达,写草根故事

另类见解,令见天地




分享独家专访

探讨智慧、佛学与人生

扫码加管理员

带你进入“令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